有朋友准备去阿里转山,问我要攻略。又到了中秋,这不免让我想起我在冈仁波齐脚下看月亮的情景。
第一次去阿里的时候,是2008年,和几位好友一起,那时我还什么都不懂,跟在几位专业登山人士身后,乖得咩咩叫。
一路奔袭到冈仁波齐脚下,在一个简陋不过的房子里打尖落脚,几位壮士被几个闲得发慌的藏民团团围住,要跟他们喝酒聊天。辫爷陪着喝了一罐啤酒打发走他们之后,又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个小瓶,对康老师说:“来,尝尝这个。”
康老师警惕地看着他:“这什么?”辫爷得意地说:“醉生梦死啊!”这倒不是假话,那一年他正好在帮王家卫做《东邪西毒》的原片修复,墨镜王送了他这瓶酒,笑说这是醉生梦死。
然后,辫爷就留着这瓶酒,把它揣上了西藏,找他深爱的康老师陪他一起醉生梦死……
我没有喝。我说:就算真有醉生梦死这种酒,我也不会喝,但我会笑着看你们喝。
辫爷看着我叹气,说:你这人真没劲。
我晃晃手里的旺仔牛奶说:我喝这个,万一你们两位老人家一瓶下去啥都忘了,总要留个见证人。
那一晚不是中秋,是十月中旬的普通夜晚,门外风大得吓人,入耳似旷野狼嗥。不用看都知道,门外荒芜得寸草不生,只有风卷碎石,扑打嚎叫,嘶吼彻夜。在这样的高原,这样的夜晚,有被放逐世外之感。
跟在他们身边我觉得很温暖,很安全。
我们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体验过很深的孤独的那种人,可能因为本身就在水里,反而要试着学会浮起来或潜下去吧!到后来,孤独反而成了老友,是一种安全的、熟悉的、相伴相知的存在。
穿着羽绒服,烤着火,我拨弄着牛羊粪,看着两个老男人喝酒,听他们聊天。我们的人生总有这样的夜晚,看似一无所有,实则应有尽有。又或者,刚好相反。
那晚具体聊的什么真忘了,只记得回屋去睡觉时,走过嶙峋小路,仰头看见月挂中天,是那样的清寒逼人,又澄澈明亮。平时在城市里看见的月亮都披着烟霭,有微黄的月晕,而那晚看见的月清明透亮,皎洁得令人心惊。
拉萨的月亮和内地的月亮不一样,这里的月亮和拉萨的月亮又不一样。也许是因为人越少,天越高的缘故,阿里高原的月亮是没有那么多人情牵绊的。
它,更像是禅者之心。
我看了一会儿月亮,觉得浑身冰凉,来不及再感慨和挖掘灵感,赶紧滚回屋钻睡袋里去了。
第二次在阿里看月亮是跟某人一起,倒不是有多浪漫,只是临睡前要去个厕所,要穿过院子,兜头迎面依旧是那一轮寒月。我对着某人喊:牛魔王,出来看个月亮噻!
某人一向很给面子,但也没看多久,原因还是一个字,冷!再说了,明早起来还要转山,保存体力要紧。
嗯,硬要说起来,那一天的月亮像一枚小小的金币,一个可以握在掌心的小秘密。我们住的地方正好可以看见冈仁波齐的背面。月光下的冈仁波齐,山脊峻拔,线条硬朗,仅仅是这个侧面就美得像雪雕,像油画,而那轮月亮,像一枚皎洁娇美的印章。
如今想起来,我这前三十年中见过最美的月色、最好的月光,要么在西藏,要么在云南,或者是在新疆,偶尔在国外,都是人迹罕至的时刻,远赴千里的情况下。
见月如见心。这明月时时抬头可见,就像我们的心,时时低头可见,然而,想把它看清楚,却不是那么容易。
除了冈仁波齐的月亮,在神山脚下,我一直念念不忘的一个人是藏传佛教诸派共尊的圣者、大瑜伽士、苦修者——密勒日巴尊者。
这里是他多次苦修的地方,在转山的途中我常常想,这里的哪一个雪洞是尊者曾经待过的地方呢?如今照在我身上的日月光,在千年之前,也一样陪伴着尊者啊!
尊者出生在尼泊尔和西藏交界的芒域(今天的西藏吉隆附近)。在他出生前,他的父亲从商有道,家境富裕。密勒日巴尊者的父亲得到尊者出生的喜讯时,脱口而出道:“这真是个好消息!”所以尊者的小名又叫“闻喜”。
尊者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就过世了,留下密勒日巴和他的寡母与妹妹。他们丰厚的家产被亲戚觊觎,亲戚们谋夺了他们的家产,而村里人对此袖手旁观。整个童年,尊者和他的母亲、妹妹都过着衣不蔽体、任人奴役的悲惨生活。
后来,尊者的母亲受不了这种虐待,偷偷将仅剩的一块绿松石(这块绿松石当年藏在头发里才被保留下来)交给尊者,让他出去跟咒师学法,回来报复这群心肠歹毒的人。
尊者跟随咒师学成法术之后,回村降下冰雹雷电,惩罚了黑心的亲戚和无情的村人,但也犯下了杀人重罪。尊者报仇之后并无丝毫喜悦之感,心中反而升起了无穷的悔恨。
这时他听闻了马尔巴大师的名字,和噶举派的祖师爷那洛巴一样,仅仅是听闻了这个名字,尊者心中就升起了无穷的信心。他立誓要找到这个人,跟他学习正法,弥补以往的过错。
当他不辞辛苦地寻访到马尔巴大师,大师为了考验他,更为消除他的罪孽,命他建造佛塔,每当塔要建好,马尔巴就设法将塔毁掉,命令密勒日巴再建。如是过了六年多,其间还有不计其数的其他考验,种种行径跟帝洛巴当年如出一辙。严苛到密勒日巴的师娘——马尔巴大师的佛母(空行母)达媚玛都看不下去了,一再劝马尔巴大师:你何苦这样为难这个孩子?
马尔巴大师在确定密勒日巴道心坚定,业障已经消除得差不多的时候,终于传他正法。此后,密勒日巴尊者就按照上师的指示,在山洞里闭关,精进修行,直至证悟。他终身不聚财物,舍弃世俗一切名闻利养,包括信众的追随和供养。他浪迹在山林野地以及种种荒无人烟的地方苦修,只对偶尔有缘遇见的人,开示传授纯净如甘露的教法。
在一次对信众的开示中,密勒日巴尊者这样唱道:
帝洛巴与那洛巴座前受大苦行的非凡人士,通晓两种语言的翻译家,那就是我的如父上师,大译师马尔巴……
我是上师慈悲心守护的密勒日巴,母亲名叫白装严女——杨萨卡装
父亲名叫密勒智慧幢——密勒饶加仓,我的本名原叫“闻喜”
由于因果种种不爽,往昔的业力
让我们母子没有什么福气
父亲很早就撒手人寰
我们所有的如幻财富和田产
都被伯父和姑母夺取
我和母亲成为他们的仆役
吃的像狗食,以破旧的斗篷为衣
还被赶出家门,忍受风雨冰雹的侵袭
伯父常对我们拳打脚踢
姑母的态度阴晴不定
我们母子活得像卑下的奴隶
噩运还一件接着一件降临
痛苦和绝望真是难忘至极
因此我做出了决定
去找“云通”喇嘛和容通拉嘎
学习咒术、降雹、武术三种诛法
施展咒术,让灾难降临在姑母、伯父和乡民们头上
事后我心中悔恨交加
听说临近南河的普那
住着一位受到那洛巴和梅纪巴加持的圣者
就这样,我从远方听到了译师马尔巴的大名
我不辞辛苦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上师的面前
此后六年又八个月的时间
我待在大恩父师身边
上师为了净化我的罪障
命我建造了一座九层高的塔楼
然后他以悲心摄受了我
为我直指甚深的实相
也就是最究竟的见地:大手印
他教导我那洛六法方便道
传授我成熟道的四灌顶
神圣那洛巴的仪轨修法,深可信赖的教诀
都一一传授予我
我不向懒惰懈怠低头
放弃了此生的一切,实际禅修
哼唱的安乐之源就此涌现
我就这样成为了一个瑜伽士
现在,姑娘们,你们应该可以满意回家了吧?
曾是那样遭受苦难的人,幸福的片段只存在于母亲的不成章法的叙述和散乱的回忆里。刀刃上的蜜早被舔尽,连余味都欠奉,没有回味,只有刀刃直插口中。
却是那样悍勇,一朝得机,勘破人世的虚幻,就义无反顾地走上另一条道路,不再执迷于此生的一切,至死不渝地追寻生命的最终答案。
在经历了那么多苦楚之后还能找回至纯至善的心,发挥它最大的效用——慈悲和智慧,这本身就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
密勒日巴尊者一生以苦修者——瑜伽士的形象示现,以“金刚道歌”的方式传法,他的道歌后来被集结成《十万道歌集》,是噶举法统和藏地道歌最完满、最精纯的传承。无论以何种形式去深入观察和评价,密勒日巴尊者都当之无愧是修行人典范。
转山的途中,时时刻刻能看见冈仁波齐。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绵延千里的冈底斯山脉,如巨龙在此昂起龙头,形成一座形似金字塔(藏民称“石磨的把手”)的主峰。冈仁波齐的四壁非常对称,由南面望去可见到它著名的标志: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卍”字(象征佛法长久驻世,吉祥与护佑)。
“冈仁波齐”藏语意为“雪宝贝”,佛典中最著名的须弥山就是指它。印度人称这座山为Kailash,梵文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在耆那教中,冈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地方。苯教称冈仁波齐为“九重(万)字山”,相传苯教有360位神灵居住在此,苯教的始祖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为他降临人世之处。
山脊正中有一道很深的印迹,像是什么东西滚过,传说那是密勒日巴尊者和苯教的大神斗法时留下的。相传尊者曾与苯教的Naro Bonchung以法力的高下来决定谁有权住在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先在圣湖比试,Naro Bonchung一步就跨过了圣湖,密勒日巴则用身体盖住了整个湖面。
接着比试转山,佛教顺时针,苯教逆时针,两位同时在卓玛拉山口相遇。几次比试都难分高下,Naro Bonchung提议首先到达冈仁波齐峰顶者为优胜。太阳升起之前,Naro Bonchung站在一面鼓上飞向顶峰,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冈仁波齐峰上时,密勒日巴乘着光一下子到达峰顶,Naro Bonchung惊得从鼓上摔落,那面鼓滚落下来,留下了那道印迹。
莲花生大师和密勒日巴尊者都像来去如风的光明之子,在各处留下加持圣迹。类似佛苯之争的传说,在藏地不胜枚举。时至今日,佛苯互融已千余年,佛苯两派的大师也提出了非常合理民主的意见,提出不分教派的“利美运动”,再计较谁高谁低已无意义,徒存偏见,惹起争议而已。
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在转山途中,看到藏民匍匐于地,满身风尘,步步长头,朝觐神山,那真是转山转水转佛塔,只为今生与你相遇。
有时候天空会飘一点点雪珠,细密的,无力的,像前尘旧事在眼前翻坠,而故事却像是被冻住了,猜得到开头,看不到结尾。
风总是那样凛冽,掀动脆弱肉身,人是那般渺小,如身在中阴,像一张纸,轻易就被业风吹透撕裂。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勉力前进,不是吗?
这个过程,并不是为了征服,只是靠近,我们在靠近自然,领会生命,不需要去征服什么,证明什么。
转山途中,我在传说中的修行洞点燃了一盏祈福的灯,心中祝祷:
我以虔诚所设之明灯,供养一切佛法僧三宝。以此功德来世智如炬,灭尽众生垢暗尽无余。